廣州市工商局昨天公布了全市24家牲畜定點屠宰企業的規劃選址,優化升級后的這24家定點屠宰企業,每天可為廣州街坊供應26000頭生豬。定點企業更有能力實現生豬的“產銷對接”,代宰制將因此逐漸消失,市民吃放心肉更有保障。
吃肉這件事,在政府統一監管下的“生產-加工-銷售”無縫對接,是市民一直以來的愿望。而目前業內采取的“代宰制”,是由生豬產品經營者自主選購生豬,委托屠宰廠屠宰加工,這樣可能導致環節眾多,質量安全反而責任不明晰。而中間配送商也容易壟斷市場,托高中間成本,讓市民荷包受損。
不過,要說因為“產銷對接”,靠大基地就能解決吃肉質量問題,也許言之過早。如果這么簡單,只要政府肯花錢就萬事大吉,那國人的食品安全問題早就解決了。供港基地的產品好,不僅是政府肯花錢,而是投入了大量人力去保證監管強度,同時香港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對供港食品具備迅速有效的反饋機制。而反觀國內市場,政府全流程的監控仍然是高成本且水平不穩定的。
以商品經濟角度看,資本的邏輯注定了養殖企業就是一個“制造企業”,無論養豬還是養雞,作為一種產品,都必須以降低成本、增加資金周轉率為前提。因此大規模、速生型的流水生產,必然催生各種技術手段的運用,甚至是某些新型的、隱性的添加物,要完全杜絕確有難度。
其次,廣州的豬肉,并非等于廣州生產的豬肉。囿于行政部門和地方分割的現實,肉品質量能否真的無縫對接、安全輸送到餐桌上也是有待觀察的。在這個長鏈條上,凡是有利益的,都會有人爭著去管,相反,只有責任,還要投入人力物力的,往往只能做到抽檢的水平,甚至走過場。真的出大問題,最多也是追到肉品出產地,而較少對職能部門問責,如此怎能保證理想的制度能完美地運作下去呢?
現在不少市民之所以喜歡購買商家的品牌豬肉,無非是希望知曉“肉是哪里來的”。只要是有廠家、有出處,那么就算是有了基本的知情權。企業的商譽因此直接和市場掛鉤。相比于“買了肉回家發現有問題,可追責24家屠宰場”,市民去找品牌賣家可能更直接。于是品牌化成了無差異農產品的一條出路,哪怕豬肉因此溢價,還是比對整個模糊不清的產業鏈無力透視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