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站內搜索
|
新聞中心 九成消費者不相信“年份酒”亂象成行業潛規則
發布時間:2013-10-27 瀏覽次數:417 返回列表
從10月13日到15日,央視連續三天在收視率最高的焦點訪談和經濟半小時欄目,對白酒市場所謂的酒類電商售假和年份酒亂象進行了曝光,引發了行業人士的熱議、質疑和思考。對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我國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完善年份白酒相關檢測標準,同時加大對年份白酒市場監管。 年份白酒亂象成行業潛規則 “酒是陳的香”、“百年老酒十里香”,這些流傳民間的諺語,反映出在我國消費者的普遍認知中,白酒存放時間越長越醇厚。一些白酒生產廠家正是看中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紛紛生產“年份酒”獲利。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抽樣調查,目前我國銷售額前100名的白酒生產企業,近80%推出了年份酒,年銷額超過了50億元。 那么,我國白酒年份酒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究其原因,對于消費者而言,年份越久的白酒不僅在口感上更加香醇,同時由于年份白酒在我國白酒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消費者對年份白酒追求看作是一種生活品味。對于白酒生產企業而言,推出年份白酒一方面可以賺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塑造品牌高端形象。 “往后走30年、50年,我們國家尚處在溫飽問題未解決時期,哪里有那么多高粱、小麥來釀酒?”已近退休年齡的楊子向記者爆料:“我喝了35年白酒了,但是近幾年來越來越迷惑。茅臺和五糧液的年份酒 動輒上千甚至幾千元,而口感還比不上幾十元一瓶的普通白酒。我對三種品牌的 年份酒 表示嚴重質疑!” 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我國年份白酒快速發展,但我國對年份白酒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定義以及對年份酒檢測沒有一個詳細的檢測標準,導致年份酒市場“亂標年份、假冒偽劣、勾兌混亂”現象十分嚴重。 近九成消費者不相信“年份酒” 白酒市場經歷了論“品牌”、論“包裝”、論“口感”、論“健康”后,眼下“酒齡”變得炙手可熱。 記者在鄭州走訪幾家商場的白酒銷售專柜發現,標有20年、30年甚至50年陳釀的年份酒隨處可見,但凡專柜上有的白酒品牌均有“年份酒”。只要商標上標注著“年份酒”,其價格就比同品牌普通酒高出一兩倍之多,而且一些散白酒也開始和“年份”“窖藏”套近乎。 在某商場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年份酒價格年前漲得特別快,尤其是茅臺,原來15年陳釀還不到2000元,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現在已上漲了1000多元。其他品牌的年份酒也一樣,一年內均出現超過50%的漲幅。但同時也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店里除了茅臺、五糧液、1573外,其余年份酒基本上無人問津。” “所謂的30年陳釀,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在酒窖里窖藏30年。”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客座教授賈福春介紹,業內普遍提到的年份酒,是指用于勾兌的基酒年份。30年陳釀就是指基酒的年份達到30年。 年份白酒行業標準年內出臺 只有十幾年生產歷史的酒廠竟能產出20年的年份酒。經歷了塑化劑事件、亂加添加劑、食用酒精冒充糧食酒等一系列風波后,年份酒亂象又開始攪動國內白酒市場。中國酒業協會制定的《年份白酒標準》有望年內出臺,為打破行業亂象帶來希望。 “白酒年份酒在上世紀90年代后才出現,概念和標準都不統一。酒協早已意識到年份白酒的標準需要規范和統一,并從2006年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究和籌備工作。”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宋書玉告訴記者,年份酒的相關標準和管理辦法預計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 據宋書玉介紹說, 大于等于30年的酒,必須要達到什么樣的比例,才能叫30年陳釀,這是我們未來年份酒需要規范的核心內容之一。你叫,必須得以實際注冊的年限有非常高的關聯度。 除了年份酒的年齡亂象外,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老瓶裝新酒”,對此,宋書玉秘書長表示,中國白酒生產自古就有“貯酒”的傳統,因此消費者不必過度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