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冬蟲蟲草交易高峰已漸漸回落,但其價格依舊“高高在上”。不過,在高價交易的背后,經過二十余年的瘋狂采挖,有著“軟黃金”之稱的冬蟲夏草卻已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貴、越貴越挖”的惡性循環。
“上世紀80年代末,冬蟲夏草開始在市場上走俏。以全國冬蟲夏草最大產地——青海為代表,不到30年的時間里,蟲草價格翻了3000多倍,產量卻僅剩下過去的兩、三成。”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草原研究院冬蟲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說。
冬蟲夏草曾為采挖者及蟲草商帶來的“創富神話”或許會隨著產量的劇跌而難以為繼。記者了解到,在青海冬蟲夏草重要產地玉樹藏族自治州,原先一個勞動力一天可以挖到上百根蟲草,一個采挖季結束全家可以收入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然而近些年,一天挖到10根蟲草的人已經很少見。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12個樣地蟲草平均產量只有過去的9.94%,部分樣地資源量不足30年前的2%。根據2012年青海全省普查數據,青藏高原的冬蟲夏草蘊藏量已經大幅下降,部分區域的蘊藏量甚至已經降低到30年前的3%-10%。
“按照這個速度,青海的冬蟲夏草資源不超過20年就會枯竭。”李玉玲說。
“眼下,合理利用、保護蟲草資源是唯一拯救途徑。”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醫藥品研究員郭凡禮說。
記者在前不久閉幕的2013中國·青海國際冬蟲夏草暨藏醫藥展交會上看到,相對冬蟲夏草原草交易,蟲草深加工產品的比例明顯上升。
據了解,目前的冬蟲夏草深加工產品市場,以蟲草原粉膠囊、壓制含片、口服液等為主。李玉玲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冬蟲夏草深加工主要以超微化物理研磨產品為主,相比直接服用原草,深加工產品更利于人體吸收。”
郭凡禮說:“冬蟲夏草深加工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促使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作為稀缺性資源,深加工能夠將原草最大化利用;深加工產品服用便捷、高效,為主流消費群所青睞;巨大的市場利潤空間。”
據悉,雖然近年來冬蟲夏草價格不斷攀升,但原草創造的經濟價值終究不敵深加工產品,例如某公司生產的高達380元-580元一克的蟲草壓制含片價格堪比黃金,然而市場卻一派火熱。
但有關專家指出,發展深加工的初衷是珍惜資源,但產業發展過旺是否會適得其反、造成資源進一步枯竭?有專家認為,不應一味鼓勵企業投身深加工領域,否則市場競爭會導致蟲草資源進一步減少。
“除了生產環節,對于產業源頭的保護同樣重要,一方面應在產地盡快建立冬蟲夏草保護區,保證種群延續;一方面要積極發展人工培育技術。”郭凡禮說。
李玉玲告訴記者,建立保護區是保護土壤、蟲源、菌源最有效的辦法。由于中國尚未有蟲源、菌源物種保護基地,一旦資源枯竭,冬蟲夏草將瀕臨滅絕,人工培育也無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