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此間在杭州舉行。此次會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徐文光在作關于《浙江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時介紹,浙江計劃至2022年,全省糧食儲備規模達到120億斤。
2018年11月30日,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浙江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下稱《條例》),該條例已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結合浙江實際,對糧源保障、糧食儲備、糧食流通、應急與監管等方面作了基本規定,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
徐文光作報告時介紹,《條例》實施以來,浙江通過加強耕地源頭保護、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該省審(認)定糧食作物新品種150個,秈粳雜交稻育種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糧食生產良種覆蓋率達98%,比全國平均高3個百分點;大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加大適用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水稻耕作、排灌、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浙江省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從2016年的74%提高到2020年的82.5%。
通過堅持穩生產強流通“兩手抓”,提升糧食供給能力也是浙江的重要發力方向。
在狠抓糧食生產方面,浙江省率先實施的規模種糧補貼,從2006年的10元/畝提高到120元/畝,訂單糧食獎勵政策2020年起實行早稻訂單全覆蓋;各級財政對稻、麥、雜交水稻制種保險保費補貼93%,對油菜保險保費補貼90%;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土地流轉,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水平。
圍繞狠抓糧食流通,浙江加強省際間糧食購銷協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引糧入浙”,推進長三角區域糧食產業經濟一體化,拓展糧食對外貿易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確保省內糧食供給;借助國家建設寧波舟山大宗商品儲備基地契機,加快建設舟山糧食雙循環核心樞紐,重點支持進口大豆、玉米為主的進口糧油保稅倉儲加工貿易基地和國際一流糧油江海聯運核心樞紐港建設,提升糧食流通能力。
此外,浙江亦通過加強儲備安全管理和應急體系建設,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增加12億斤儲備任務,至2022年,全省糧食儲備規模達到120億斤。“十三五”期間,該省完成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112億元,新建高標準儲備倉容56.5億斤,全省糧食儲備倉容達到138億斤,有效改善和提升了糧食收儲條件。
在應急體系建設上,浙江建立省、市、縣三級糧食安全應急保障體系,指導各地根據“科學防范、精準調控、及時處置、閉環管理”原則,按照“最小顆粒度”要求,詳細繪制縣域糧情圖,科學編制糧食應急保供工作方案。截至2020年底,該省共確定應急加工企業232家,稻麥日加工能力2.85萬噸;確定應急供應網點2307家、應急運輸企業116家,日供應能力3.3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