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出警告: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蟲數量一年半內暴增6400萬倍,如果不加以控制,蝗災將導致1900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去年12月以來,非洲肯尼亞發生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也發生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據估計,這三國的蝗蟲數量已達3600億只,三國隨即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上周,蝗蟲已進入坦桑尼亞、烏干達東北部和南蘇丹。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沙漠蝗蟲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移棲害蟲。一個普通大小的蝗群可有多達4000萬只蝗蟲,一天就可移動150公里,吃掉3.5萬人的糧食。而據肯尼亞消息,在該國東北部,僅一個蝗群就長60公里、寬40公里。
媒體報道,進入2月以來,一些東非蝗蟲群已開始產卵孵化,將在4月形成新的蝗群。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說,如果到6月旱季前蝗災仍得不到控制,蝗蟲數量可能再增加500倍。屆時,東非的糧食危機有可能引發暴力活動,并演變成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
由非洲之角一直向東蔓延
蝗蟲不僅肆虐東非各國。今年1月以來,由非洲之角向東,沿紅海兩岸,蝗蟲侵入沙特阿拉伯、蘇丹、也門、阿曼、伊朗等國,之后沙漠蝗蟲和伊朗蝗蟲又躍過巴基斯坦國境線,使巴基斯坦遭受1993年以來最嚴重蝗災,進入國家緊急狀態。2月,蝗蟲侵襲印度,37萬公頃農田遭殃,造成上百億盧比經濟損失。
這是一條一直向東蔓延的路線。不過通常蝗災生于大旱之后,此輪蝗災似乎情況不同。聯合國糧農組織蝗災預報高級官員就認為,很難直接將蝗災爆發全部歸咎于2019年的氣候變化。蝗蟲產卵需要含水量較低的土壤。東非地區陽光照射強烈,具有很高的蒸散量,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區之一,是蝗蟲喜歡的產卵之地。干旱又導致植被稀疏,一旦形成蝗群,植物會很快被吃光,這又增加了蝗群的遷移速度。
這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導致東非地區歷史上就旱災、蝗災頻發。此輪蝗災在東非地區尤其嚴重,或許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蝗災考驗國家治理能力
從更長的周期看,自2003年以后,全球蝗蟲數量就出現了激增之勢。當年在美國就發生了大規模蝗災。2019年,美國、俄羅斯等國也曾出現蝗災。中國新疆等地也常年與蝗災斗爭。只是,這些國家不會出現2016-2017年東非地區那樣的糧食危機。
蝗災災情能否被控制,考驗的是國家治理能力。而這正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此輪蝗災感到擔憂的原因。因為此輪蝗災侵襲的不少國家,治理能力不足。
以索馬里為例,自1991年因糧食危機導致政權被推翻后,就陷入內亂,經過13年無政府狀態才在2004年成立了過渡政府,又過了8年才成立聯邦政府。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有限,恐怖組織“索馬里青年黨”和海盜活動猖獗。在分治狀態下,治理蝗災難度極高。
在中東地區,也門正處于事實分裂狀態,地緣政治對于治理蝗災也可能造成障礙。
缺乏必要裝備是另一個隱憂。烏干達僅能出動兩架農用飛機噴灑化學品滅蝗,肯尼亞只能出動五架。可用飛機過少,導致每次出動成本昂貴。這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呼吁國際社會增加援助的原因之一。
蝗群侵襲我國的概率不大
蝗群從非洲之角持續向東侵襲,并已在印巴兩國造成一定災難,不禁令人擔心,是否會繼續向東蔓延,甚至侵入我國?
已有專家表示,很大部分的沙漠蝗成蟲已在巴基斯坦等國開始降落產卵,此后的蝗蟲遷飛能力將顯著下降,另外受限于我國與巴、印接壤地區的地形,蝗蟲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
最近十多年的治蝗記錄也可以證明無需過度擔心。根據《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的數據,我國蝗蟲常年發生的面積在2.8億畝次左右,涉及20個省市自治區1100多個縣,而且以飛蝗的危害最大,常年發生3000萬畝左右。但十多年來,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蝗災。
對于蝗災的深刻歷史記憶和國力的增強,是中國防治蝗災能力保持在高水平的兩個主要原因。現在,從治理規劃、機構設置到防治設施,有一整套的防治體系。山東、河北、新疆還設有三大治蝗專用機場,無人機監控、滅殺能力也大幅提升。
此外,此輪蝗災沒有經過世界糧食主產區,也不會引發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徐立凡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