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在廣西采訪時,聽到這樣一件事:某縣芒果產業已發展多年,為了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種植工藝,相關部門從國外請來了芒果專家傳授經驗。可這些外國專家和果農交流時卻發現,不少他們困惑的問題,能從當地的“土專家”這里找到答案。幾天的交流令他們連連夸贊,中國的農民專家真厲害!
其實在廣大農村,手里有本事、身上有絕活兒的“土專家”并不鮮見。地怎么種更高產、肥怎么施更有效、樹怎么嫁接果實更飽滿,他們更有發言權。數據顯示,目前以“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為代表的在鄉創業人員已達3100萬人。這些“土專家”或許沒有高學歷,但他們長期堅守在農業生產一線,經年累月地和土地打交道,對于腳下的土地更熟悉,對于農民的需求更了解,所以他們正是打通農業技術供需“最后一公里”的好幫手。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的產業要靠人才來干,文化要靠人才來興,環境要靠人才來美,組織要靠人才來強。但是,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外出打工,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不僅各類管理人才、經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甚至連種田能手也面臨不小的缺口。破解“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等問題,亟待優化鄉村人才及農業從業者隊伍。實現這一目標,種好梧桐樹引進人才固然重要,但搭好大舞臺留住人才,讓土生土長的農民專家茁壯成長同樣不可或缺。
讓更多“土專家”茁壯成長,關鍵在于如何激勵和保障這些鄉土人才發揮作用。首先就要給這些“土專家”們搭建一個能干事、能成事的平臺。通過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為他們提供政策、資金、項目、技術等支持,為他們發揮專長創造條件。這些鄉土人才固然在某一領域擁有一技之長,但對于農業知識的更新、市場信息的判斷等方面依然還有著短板,補齊短板離不開更加有針對性的培育,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
目前,農村還有2億多勞動力,把其中能夠成為“土專家”“田秀才”“經理人”的農村能人挖掘出來,對于充實鄉土專家的力量也很重要。這就需要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高、市場意識強、能吃苦敢拼搏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鄉村蘊藏著的人力資源轉化成人力資本。
如今,廣闊的農村天地大有可為,我們期待著有更多懂技術的“土專家”、善耕作的“田秀才”,成為農民生產致富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