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入人心唱黨史,傳承紅色經典。該校依托教育部高校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延安紅色經典歌曲與陜北民歌,充分挖掘紅歌中的黨史資源,在實踐中打通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最后一公里,參與學生以具體曲目為出發點,系統學習了《白毛女》《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延安頌》等經典曲目的時代創作背景,并以主旋律歌曲為主線,錄制了《音樂中的黨史》系列微課,講述從抗日戰爭到新時代紅色歌曲的現實意義。組織黨員、積極分子、優秀團員在“延河聯盟”共唱一首歌及長江沿線紅色高校“四史”教育快閃活動中演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赴鳳凰山、棗園革命舊址進行現場學習和文藝展演,為群眾宣講音樂中的黨史。組織開展“學黨史·名家進校園——王二妮陜北民歌現場教學”活動;與上海交響樂團召開座談會,從不同文化視閾審視了音樂創作的紅色使命。舉辦《黃河大合唱》——紅色經典作品音樂會暨“我為群眾辦實事”文化惠民演出。
——百“畫”齊放繪黨史,彰顯百年風采。該校以“致敬建黨百年 不忘文藝初心”為主題,聚焦“百年”的時間跨度和時空維度,結合傳統繪畫與新時代科技繪圖技術,舉辦首屆延安水彩粉畫百年百幅作品展、永遠跟黨走——慶祝建黨100周年中國畫學術邀請展、2021屆美術學、視覺傳達專業畢業生作品展,參展400多幅作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繪制出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藝術寫真。在線上、線下開設相關藝術知識公益課堂,錄制微課《水彩那些事》和《中國畫那些事》,并在展廳現場設置學習體驗角,激發學生參與動力;組織線上推送“此畫怎講—我的雷鋒海報”,讓學生將創作學習歷程與同學們共同分享;錄制了15集《繪畫中的黨史故事》及魯藝歷史微講座;組織師生刻制長征途中17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系列版畫,放大“四史學習教育暨網上重走長征路”育人效應。
——“舞”彩繽紛跳黨史,展示多元文化。該校舞蹈專業在深入挖掘陜北元素的同時,構建多元化舞蹈學習體系,讓學生感受并傳播不同民俗風情下的黨史知識。組織師生排演原創音樂舞蹈史詩《延安》,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組織編排舞蹈《蒙古風情》,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各個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面貌;排演《兄妹開荒》,講述黨史中的勞動模范事跡;以老魯藝的精神內涵進行融合,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剪了短視頻《魯藝少年》,網絡播放量達到2萬余次;學生短視頻《萬疆》在抖音平臺獲贊8萬余次,評論100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