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布局:體系與保障
中醫藥國際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的過程。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面對已構建現代醫療體系的國際市場的考驗,還要面對國內市場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群愈演愈烈的質疑,其中部分源于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藥體系的矛盾與沖突,但更多是統一標準和體系的缺失導致中醫藥的效果難以獲得準確評估。中醫藥產業亟需改革與創新,以匹配市場需求。
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下稱《綱要》),提出了中醫藥的創新發展方向:一是健全中醫藥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促進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和產業化;二是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特別提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建立概念明確、結構合理的理論框架體系”;三是完善中醫藥科研評價體系,開展中醫臨床療效評價與轉化應用研究,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療效評價體系。這幾個方面正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關鍵和瓶頸所在,也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前提。同時,《綱要》也對中醫藥海外發展有了初步的研判,即加強交流合作和擴大國際貿易:一方面通過科研、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合作擴大中醫藥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和貿易拓展中醫藥海外市場。
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明確了中醫藥“走出去”的布局思路:以多邊合作為切入點,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構建中醫藥國際化環境;以創新為核心,對接國際標準,制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藥標準和規范,優化中醫藥知識產權服務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市場為導向,拓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市場,支持企業海外布局。
于頂層設計而言,《綱要》和《規劃》形成了相對清晰的中醫藥國內發展路徑和海外布局思路,在十三五期間初見成效,但國際化程度仍略顯滯后。
2020年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治中的表現,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相關政策的出臺。《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目前中醫藥高質量供給不夠、人才總量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發展特色不突出,并從人才、管理、資源、機制、環境等方面為中醫藥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建議。
從政策體系成形過程,不難看出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整體思路為:首先建立現代化的中醫藥管理體系,逐步探索中醫藥在現代醫療體系中的應用,最終實現傳統中醫藥與現代醫療方式的接軌。在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十四五期間有望通過中醫藥現代化的推進,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加速。
02 市場:需求與創新
市場需求是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根據火石對國家統計局、工信部數據的整理,在過去五年間,國內中成藥市場規模從6700億元上升至7400億元,中藥飲片市場規模從1900億元上升至2300億元,中醫藥在國內實現了市場規模穩定增長。然而,中醫藥進出口規模與國內相比仍然較小,亟需通過創新發展,實現由內向外的市場拉動。
- 出口:壁壘之下增長緩慢
2019年中藥出口規模達40.2億美元,經過2016年的下滑后,2017-2019年均保持增長,五年間復合增長率1.3%,總體增長較為緩慢。

圖1:2015-2019年中藥類商品出口情況 來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海關統計數據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主要出口美國,用于膳食補充劑和食品添加劑生產,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有所波動;中藥材與飲片次之,對日韓等主要市場出口持續穩定增長;最后是中成藥和保健品,出口增長較為緩慢。總體呈現附加值偏低的特點。

圖2:2019年中藥類商品出口額結構(億美元)來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中成藥出口占比偏低,其難以匹配西藥臨床檢測體系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應用場景少、藥效評定和檢測方式不明確等也阻礙了其出口。
和中成藥相比,中藥資源產業的初級原料型產品出口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對較少,因此成為中藥產品出口的主體,但由于中草藥種植的標準化和質量檢測體系尚不完善,農殘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也制約了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 進口:“洋中藥”熱度不減
2019年中藥進口規模為21.55億美元,五年間復合增長率達16%,實現快速增長。

圖3:2015-2019年中藥類商品進口情況
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多為從日本、歐洲、澳大利亞等進口的薄荷醇、精油等;保健品占比次之,主要為來自東盟國家的燕窩、美國的魚油等;中藥材和飲片增長迅速,2019年同比上漲25.82%,由國內對原材料的高品質要求拉動,份額較大的品種主要有龍眼、西洋參、鹿茸、乳香、沒藥、血竭等,主要從泰國、加拿大和新西蘭進口。

圖4:2019年中藥類商品進口結構(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洋中藥”的熱度高漲,2019年中成藥進口額3.9億美元,高于中成藥出口額(2.6億美元),主要為日本、韓國等國家通過進口中藥材經深加工后返銷國內,由于質量標準把控到位,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性良好,受到了國內市場的普遍歡迎。“洋中藥”的發展路徑或給國內產業發展以警醒,推動相關規范體系的加速形成。
- 趨勢:結構與路徑優化
在結構方面,從中藥材原料出口轉向中醫藥服務貿易。
市場增長仍然存在不穩定的預期,一方面由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逼迫各國在國內建設生產基地,以應對供應鏈短缺的風險,日本、印度等中國的中藥材原料主要出口國家均已出臺相關應對措施;另一方面,全球貿易摩擦的風險也加劇了不穩定性,例如,美國已出現限制中國原料藥在美國藥品中所占比例的法案提案,此類貿易保護措施同樣將對中藥材原料的出口造成影響。因此中醫藥出口結構的優化勢在必行,目前在產業政策和出口政策方面,一致的導向是減少對中藥材原料的依賴,提高中成藥、保健品等所占比例,配合中醫藥海外合作交流的深化,逐步形成以中醫藥服務貿易為主的發展策略。
在路徑方面,保持亞洲基本盤的同時,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按出口額計算,2020年1-6月我國中藥材出口的前10大市場為日本、越南、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德國、泰國,亞洲國家和地區仍然是中醫藥最大的出口市場。但亞洲市場內部結構有所變化,香港作為中醫藥轉口貿易中心的地位日漸式微,東盟國家市場增長迅速,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合作的深化,預計中醫藥出口主要市場將從東亞國家和地區為主逐步轉向東亞和東盟并重。而隨著中醫藥“一帶一路”交流合作的展開,在“十四五”期間逐步兌現成果,貿易合作進一步深化,沿線國家的中醫藥出口市場份額將出現顯著提升。
03 突破:規范、開放與合作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將從規范、開放、合作3個方面進行突破。
- 規范:標準化體系加速建立
標準化是中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基礎。盡管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的探索從20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但直到2009年才正式建立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啟動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化的建設。
根據ISO官方網站數據,時至今日,ISO/TC249的參與成員已達23個,包括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以及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歐洲國家,基本覆蓋中藥的海外主要市場;目前已發布標準68項,在研標準32項。2019年,ISO/TC249秘書處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2020年末,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項目啟動,國際標準化進入提速發展時期,預計在2030年前可完成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框架的初步建設。
- 開放:搭建國際通道
以特殊經濟功能區為支點提供創新渠道和服務,通過構建國際通道,推動政府、市場主體和相關科研機構、院校、服務組織等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重點開展中藥產品國際注冊和專利申請、國際質量標準對接、國際醫療服務質量認證、國外中醫藥服務貿易信息咨詢等服務,為中醫藥企業揚帆海外提供更暢通、便捷的渠道。目前已有17家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獲得認證。
2021年5月,國家出臺系列措施,在包括向境外人士提供中醫醫療服務按特需醫療服務管理、提供金融支持、建設境外患者便捷通道、納入國際經貿合作機制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與此同時,自貿區和自貿港等作為重要的對外開放合作平臺,其政策制度優勢也吸引中醫藥服務貿易企業落地,通過中醫藥融合創新業態的發展,將中醫藥與旅游、康養、醫美等結合,提供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特色服務。
- 合作:海外落子提速
在政策方面,為推動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規劃》提出,到2020年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注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圖5:2015-2019年海外中醫藥中心數量(個)來源:《“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現況與啟示》,張子雋等
從實際建設情況來看,2019年共與88個國家開展了合作,海外中醫藥中心數量已達49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59家;從立項情況來看,海外中醫藥中心的建設仍在提速,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會有更廣泛的布局。在國際標準方面,至2019年末,中國推動在ISO成立的ISO/TC249已發布45個中醫藥國際標準,中醫藥正快步融入國際醫藥體系。
在企業方面,同樣呈現加速布局國際市場的趨勢。
例如,昆藥通過青蒿素系列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并帶動三七系列產品進軍非洲和北美:非洲地區,昆藥已在肯尼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和烏干達投資設立了子公司,從事青蒿素抗瘧藥、化藥和醫療器械產品的銷售,并在烏干達落地醫療中心項目,開展藥品或醫療器械的本地化生產;北美地區,昆藥先后投資美國Rani、CPI、RiMO等國際創新藥物研發平臺,逐步實現從產品國際化到產業國際化的布局。
此外,渠道合作或成為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快捷選項。以嶺藥業與順騰國際合作,借助順騰國際的渠道優勢,在港澳及海外進行產品銷售,并通過電商平臺共同推廣,未來將共同打造海內外的中醫門診網絡與中醫藥保健品國際標準中心。
04 結語:加速啟航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合作和創新是中醫藥國際化未來五至十年的主旋律,地區政府和相關企業應重視這一戰略機遇窗口期。
對于地區政府而言,首當其沖是加速中醫藥產業的布局,在正確理解區域的產業環境和發展優勢的基礎上,選取相匹配的細分領域,積極搭建中醫藥國際化平臺,擴大海外和區域間交流與合作,加快形成特色化路徑;
對于企業而言,應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投入,特別是對接國際化標準,提升產品品質和加速產品創新,同時加強與國際渠道的合作,搶占新興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