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因地制宜,立體化健全完善勞動教育體系。一是加強省級統籌。省委、省政府制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建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推進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網絡研討”活動,指導各地開發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編寫勞動教育手冊,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二是明確課程要求。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落實中小學每周開展勞動教育必修課不少于1課時,每周校內勞動不少于1小時、家庭勞動不少于2小時,結合各地實際設置不少于20小時的勞動周。統籌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資源,遴選10個勞動教育示范縣(區)和100所勞動教育示范校,所有校外活動中心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推進中小學與高校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源為學校提供勞動實踐服務。把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納入教育“十四五”規劃,努力實現“校校有勞動教育教室”“縣縣有勞動實踐基地”。三是建強師資隊伍。要求每個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教師,建立勞動課教師特聘制度,鼓勵聘請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勞動教育課教師,推進中小學與職業院校實踐指導教師輪崗交流,確保勞動課教師在職稱評聘、績效考核、評先評優、專業發展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享有同等待遇。在部分師范院校設置勞動教育專業,強化勞動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四是做好勞動評價。把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制定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評價方案,完善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明確勞動觀念、精神、能力、習慣和品質等方面要求,將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勞動實踐表現納入評價檔案,切實強化勞動教育育人導向和育人功能。
突出地方特色,全方位推行“五色”勞動教育模式。一是以“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通過專題教育、實地參觀、志愿服務和講座報告等系列活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涵養愛國精神、樹立遠大志向。二是以“綠色”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利用農、林、水等豐富資源,組織開展植樹節、豐收節、勞動節以及垃圾分類、節約用水、動植物保護等系列主題活動,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熱愛自然的意識。三是以“藍色”科技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科學素養。推進高校科技場館有序開放,通過機器人設計、航空航天體驗、創客教育以及電子工程競賽等,推進大中小學貫通式培養,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思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高科技勞動形式、勞動業態,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四是以“金色”農業實踐培養學生奉獻家鄉的家國情懷。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廠等,直接參與勞動生產過程,學習耕種、養殖等方面知識及常用農具使用方法,讓學生在出力流汗中深化對現代化農業的認知,引導學生學農知農、重農愛農。五是以“銀色”冰雪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冰雪文化進校園,開展冰雪研學活動,讓學生在賞冰樂雪中磨煉不畏嚴寒的健康體魄。將校園冰雪清理任務適當交給學生完成,讓學生在清冰運雪中培養頑強意志;組織開展冰雕、雪雕創作展演等活動,讓學生在鑿冰玩雪中感受冰情雪韻的藝術熏陶,把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變成天然的勞動育人“搖籃”。
健全協同機制,多渠道合力保障勞動教育落地。一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將勞動教育經費納入公用經費保障范圍,市縣兩級從公用經費中指定一部分資金作為勞動教育專項經費,用于校內勞動教室和校外勞動基地建設,允許學校統籌安排公用經費等開展勞動教育。二是嚴格勞動教育督導。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對各地各校勞動教育開課率、勞動基地達標率、實踐基地使用率等進行督促檢查,指導各地各校將勞動教育納入優質均衡發展指標體系、“五育并舉”課程體系,推動勞動教育落地見效。三是強化四級聯動教研。在省、市、縣、校四級教研機構中設立相關部門和崗位,鼓勵開展學術研究、成果評比等,大力推進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網絡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斷提高勞動教育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四是確保安全有序開展。把安全操作規程、風險隱患、應急處置等作為勞動教育手冊的重要內容;完善勞動教育安全聯動機制,落實交通、消防、衛健、建設等相關部門在勞動基地建設和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職責任務;推廣勞動實踐保險制度,通過政府支持或合理分擔等方式為每名學生購買勞動教育相關保險,創設安全的勞動實踐環境,切實保障勞動教育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