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則全面實施“5+2”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學生應留盡留全覆蓋、工作日全覆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參加學生比例達到95%。此外,還全面升級在線學習平臺,為同學們提供大量優質網課,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
除此之外,北京還提出并實施教師輪崗制,促進優質教師資源的跨區域流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21日召開的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考試改革取得有效進展
考試改革是“雙減”的重要一環,破除考核過程中的唯分數論,才能真正讓“雙減”落到實處,緩解教育焦慮。
8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指出,除初中畢業生升高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外,其他考試不具有甄別、選拔功能。
文件提到,目前部分地方和義務教育學校存在考試次數偏多、難度較大、質量不高、結果使用不當等突出問題,違背素質教育導向,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應考壓力過大,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必須予以糾正。
今年下半年來,多地嘗試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破除唯分數論。
以四川為例,四川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學校考試和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非初中畢業年級考試應準確研判學生階段學習水平,切實降低考試難度。各學科考試難度系數,小學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滿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不低于0.70。
北京則將中考體育總分值增加至70分,增加了過程性考核分值的權重,同時擴大現場考試的項目數量。北京市方面介紹,將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
預收費監管全面實施
“雙減”政策落地后,家長最擔心培訓機構“卷錢跑路”的情況。為防范“退費難”“卷錢跑路”等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發生,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將實行預收費監管全覆蓋,通過銀行托管、風險保證金的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對此,多地出臺預收費管理辦法,將《通知》要求落到實處。
以海南省為例,海南省教育廳等七部門印發的《海南省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指出,校外培訓機構預收學員培訓費的,須采用銀行托管模式開展資金監管。托管資金撥付須與授課進度同步、同比例。實行銀行托管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訓服務的預收費資金,應采取風險保證金方式進行監管。
《辦法》明確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嚴格按照所公示的收費項目和標準進行收費,嚴格執行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預收費時間不得早于新課開始前1個月。
而廈門則創新性提出“一課(項)一消、一周一結”的監管模式實施監管。即經校外培訓機構和學員(家長)共同確認已完成的課時或服務項目后,托管銀行按課時費用或服務項目費用進行結算,7日內將課時費用轉入校外培訓機構的日常資金存款賬戶,有效防范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風險,切實維護學生家長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