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爭支持,高位推動促發展。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常態化研究“雙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等教育議題。出臺《豐都縣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方案》,成立由縣委宣傳部、縣市場監管局等16個單位(部門)組成的“雙減”工作專項協調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定期召開專題例會,統籌推進“雙減”落細落實。二是優化發展環境。出臺《豐都縣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具體措施》,制定學校教學常規、教學質量等4個評價改革子方案,刊發學習材料8期,受眾6.6萬余人;開展專項清查3次,督促整改問題校均3個,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為“雙減”落地營造出良好環境。三是實化經費投入。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切實提高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水平,2021年教育投入GDP比重達4.99%,實現“兩個只增不減”。近年來,建成融智、水天坪、琢成及民辦同文學校,新增學位1.3萬個。持續鞏固拓展義務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支撐保障能力。
對下抓督考,指導帶動保落實。一是全方位督導。堅持將“雙減”作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聚焦關鍵時段,40名責任督學嚴格執行“月月督查”制度,采取“校園巡查、問卷調查”等多形式到校入班實地核查,累計查找并整改共性問題20余個,印發通報5期,全力規范學校“雙減”工作。二是全過程監測。嚴格落實《豐都縣“雙減”和“五項管理”監測實施方案》,面向4至8年級學生、在崗教師、學生家長等群體,動態專項開展質量監測。三是全覆蓋考核。制定《“雙減”工作和“五項管理”考核細則》,組建7個專項考核小組,采取“線上+線下”聯動考核模式,對全縣學校“雙減”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評價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學校年度綜合考評,確保工作能落地、見實效。
對內強主體,創新驅動提質量。一是抓載體。圍繞學生素養、課程內涵等7大工程、18個項目,深入實施“質量提升”五年行動,制定工作實施方案,評選表彰義務教育階段先進學校55所,預警學校41所,有效激發學校“提質”活力。二是抓服務。70所學校推行“5+2”課后服務模式,覆蓋學生5.13萬人,構建“基礎課程+特色課程+實踐課程”體系,搭建“校內選聘+校外補充”師資補充機制,累計開設課程50余門,家長滿意度達97%。建立健全作業管理細則和校內作業公示制度,將作業設計能力納入教師培訓和教研體系,探索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實踐作業,全面壓減學生作業總量,學生日均書面作業完成時間縮短50%左右。三是抓項目。加快推進幸福小學、龍河東中學等學校新建項目,大力引進重慶謝家灣學校、西大附中等名校到豐都辦學,持續增加優質資源供給;建立12個教育督導責任區(學區)和城鄉、初中等教育集團,統籌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安排城鄉教師交流輪崗314人,力促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對外嚴治理,協調聯動優環境。一是從嚴審批機構。聯合縣市場監管局等單位(部門)、鄉鎮(街道)召開校外培訓治理工作聯席會4次、專題會8次。自2021年5月,全面停止審批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同時按規定停止審批3~6歲學齡前兒童及高中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二是常態規范整治。聯動縣公安局、縣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累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32次,出動執法人員130人次,檢查校外培訓機構223所(次),查處問題機構22家,取締非法機構5家,集中清除戶外廣告62塊、違規招牌20塊,面積近300平方米。三是強化資金監管。豐都縣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建成投用,完善資質、收費、課程、班次、教師等基本信息錄入管理,對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實施“第三方監管+風險儲備金(即最低余額)”穿透式監管,并將資金監管情況及時在縣政府官網公示。全縣校外培訓機構已全部納入賬戶監管,有效防范“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