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吁拒食魚翅出名的世界公益安排“野生救援”和國家林業局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中心12日在廣州舉辦“維護蝠鲼新聞發布會”,呼吁大眾拒食“膨魚鰓”,以維護瀕危狀態下的野生蝠鲼。
主辦方表明,這些年遭到部分消費者和商家熱捧的所謂湯料“膨魚鰓”,其實是瀕危海洋生物蝠鲼的腮部,跟著商場需要的不斷增加,蝠鲼現已被過度捕捉,遭受嚴峻生計威脅。
在當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野生救援”創始人和理事長彼得·奈慈表明,被大眾昵稱為“魔鬼魚”的蝠鲼是一種性格溫文、對人類無害的海洋生物,但商場對蝠鲼腮的需要逐年增加,據預算,每年全球蝠鲼的捕捉量最少達到了94000條,給這種群的生計帶來了嚴峻威脅。其間,絕大部分蝠鲼鰓以“膨魚鰓”的名義,被出售到國內特別是廣東商場上,據該安排統計,僅廣州一地“膨魚鰓”銷量由2011年的約每年61噸上漲到2013年的138噸,“關于這種瀕危物種,中止食用、削減商場需要是最好的維護措施。”
據“野生救援”當天發布的調查報告,“膨魚鰓”盡管一向被外界傳為具有“清熱、解毒、除濕”等成效,但事實上,不論是蝠鲼鰓還是“膨魚鰓”,都沒有被收錄到有關藥典當中,其功用并未得到威望醫學安排認可;另外依據2014年該安排進行的有關檢查顯現,在廣州商場上隨機采購的蝠鲼中,有6只鎘超支、2只無機砷超支,并不適用為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