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越來越大,針對野生動物消費與貿易的討論不斷引起公眾關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也已排上日程。
近日,有機構發起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貿易、修法意愿的調查,回收的10萬份問卷顯示,97%的人不贊成吃野味,僅12%的被調查者了解食用和購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相關法規。
97%的人不贊成吃野味
1月28日,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起《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貿易、修法意愿的調查》,截至2月14日0點,共收到10萬余份反饋。
據介紹,問卷填寫者主要來自城鎮地區(87.7%),以女性為主(62.8%),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員占到八成,近四成被調查者的工作或興趣與自然保護相關。在年齡分布上,19-30歲的占三分之一左右,31-55歲的占一半左右。問卷針對的野生動物主要是陸生脊椎野生動物,不包含水生生物及無脊椎動物等。
調查結果顯示,有32%的填寫問卷者曾見到過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
被調查者對于野味消費的反對聲占據了上風。97%的人不贊成吃野味,79%的人不贊成對野生動物制品(毛衣、骨制品、藥劑等)的使用,78%的人不贊成出于商業目的人工馴養野生動物。
新冠肺炎的發生對于公眾消費野生動物的行為已產生明顯影響。調查顯示,先前有野生動物消費行為的人群占11.8%,這些人中將近94.9%的人將會改變消費行為。
僅12%的人了解食用野味相關法規
根據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于“禁食”范圍,而地方重點保護動物和三有動物(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野生動物)只要有合法手續,是可以食用的。
調查顯示,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對食用和購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相關法律規定,只有12%的人選擇非常肯定的“是”,其他的人要不完全沒有了解,要不只是聽說過一些。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啟動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工作,以依法加大打擊和懲治亂捕濫食野生動物行為。
問卷調查了公眾對政策立法改變的意愿。對取締野味集市和野味飯館的意愿,有94.8%的人持強烈贊成或傾向贊成的態度,有1.3%的人選擇中立,而3.9%的人選擇不傾向贊成或者強烈不贊成。
網友贊成的原因主要擔心野生動物傳播病毒;不傾向贊成的原因有“野味是合理的消費需求”、“擔心全面取締后轉入地下交易,監管難度更大”等。
對全面禁止消費者吃野味(含重點保護動物和非重點保護動物)的意愿,有96.4%的人持贊成態度,1.5%的人選擇中立,而有2%的人不傾向贊成或者強烈不贊成。
贊成的原因主要為“沒有消費就沒有買賣”;也有反對者顧慮“部分人工繁育非常成熟的物種不應被禁止”,“有些特種動物養殖能增加農民收入”。
“野生動物及其制品買賣是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
調查顯示,對全面禁止買賣野生動物和制品(含重點保護動物和非重點保護動物)的意愿,有97.4%的人持強烈贊成或者傾向于贊成的態度,2.2%的人表示中立,而2.3%的人表示不傾向贊成或者強烈不贊成。
贊成的人大部分表示,現在很多野生動物制品都可以用人工材料來替代,沒有必要去破壞生態,比如有一些毛皮所代表的“時尚”是一種文化心理,可以通過教育宣傳來改變。
不贊成的人群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出于對人工繁育動物用于寵物飼養和交易的支持,來源不是野外,也不攜帶人畜共患病,希望保留這些寵物玩家的權益。有一些人認為有些野生動物具有藥用價值,希望可以酌情保留。
“對于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買賣是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研究團隊表示,要做精細的管理就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利益方共同探討,對于哪些物種、哪些利用途徑和哪些交易方式是合法,哪些是具有風險和負面影響應當取締,有更細致的論證和謹慎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