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資料記載,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時,阿政府贈送了一萬多株油橄欖樹苗,作為“中阿友誼樹”正式引入我國,在長江流域8個省區12個引種點試種。 1975年在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宋平同志的關懷下,隴南市開始引種油橄欖,1986年油橄欖終于開始掛果, 自此拉開了隴南大面積種植油橄欖的序幕,經過20年的研究種植,1998年被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制的 《世界油橄欖分布圖》納入為世界油橄欖一級適生區。
如今,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62.79萬畝,占全國的49%;年產油橄欖鮮果3.8萬噸,占全國的81%;年產初榨油5700噸,占全國的85%;綜合產值達20.5億元,占全國油橄欖綜合總產值的75%,惠及當地6個縣區44個鄉鎮40多萬人。隴南市已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油橄欖示范基地”,成為道之無愧的“橄欖之城”,并先后注冊“武都橄欖油”和“武都油橄欖”地理標志保護品牌。
2016年中國油橄欖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甘肅隴南)上國際油橄欖理事會推廣部主任恩德提出將中國納入國際橄欖油理事會成員國的構想。目前,國家林草局已經將油橄欖產業編入《全國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布局規劃》。至此,發展油橄欖從地方區域特色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實際上,我國最初種植油橄欖的地區遍及云南、四川等全國22個地方,唯獨隴南被認定為油橄欖最佳適生區。”隴南當地橄欖油企業——橄欖時光總經理厲剛向記者介紹說,“油橄欖喜溫怕凍,稍遇寒潮或日照不足等都會影響掛果率,而隴南的氣候、土壤特征與地中海沿岸油橄欖主產區極為相似,使得這里種植的油橄欖不僅產量高、油品品質也高。”
從地理版圖上不難發現,隴南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這里的氣候、土壤等與地中海沿岸極其相似,與西班牙、西臘、意大利同處于世界頂級油橄欖黃金生產帶 (32 °58--33 °36 )。隴南年平均氣溫為14 . 7 ° ,年日照時數1911 .70小時 ,年平均降水量 400 -- 900 毫米 ,無霜期 102 天至284 天,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充足陽光坡地,晝夜適度溫差大;土壤中性偏堿,富含鈣、鎂、硼等微量元素,透氣性強,最適宜橄欖果的成熟與油份的積累。據悉,隴南境內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 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帶的氣候特征、 土壤條件與適合油橄欖種植的地中海氣候區極為相似,因此被國際橄欖油理事會劃分為世界油橄欖一級適生區,并先后成功引種萊星、阿斯、科拉蒂、小蘋果等百余個品種。
甘肅隴南市橄欖時光油橄欖種植園
工藝提升品質附加值
就如市面上的調和油有一級、特級之分,橄攬油亦有品質等級之分。橄欖時光總經理厲剛向記者介紹,只有特級初榨橄欖油、初榨橄欖油、精煉橄欖油才能作為食用油。而橄欖果渣油,也就是用化學溶劑從油橄欖果渣中浸提出來的油,因含有化學溶劑殘留,角鯊烯等植物化學成分含量極低,不適合作為食用油,通常用于化妝品、日化用品、飼料等產品。
橄欖油中,只有以天然鮮果冷榨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其保留了橄欖多酚、角鯊烯、維生素等天然營養成分,并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自帶這些健康屬性的橄欖油近幾年越多的受到市場認可。有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間,我國橄欖油消費量增長率達32.2%,2019年國民橄欖油消費量達到約5.9萬噸,國產橄欖油已開始出口到韓國等國外市場。
“但并不是所有的橄欖油,都是特級初榨。”橄欖時光總經理厲剛向記者介紹,橄欖時光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是新鮮油橄欖果采摘后24小時內物理冷榨而成,初次物理冷壓榨出的橄欖油,天然酸度≤0.3%,比國際標準的0.8%要更低。同時他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橄欖油時,要看清楚配料表里是否有“特級初榨橄欖油”字樣。
更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者探訪橄欖時光生產線時了解到,橄欖時光新推出的3.0“花輕語”系列產品控制在8小時內鎖鮮壓榨,僅取頭道鮮榨果汁油,從而保證產品橄欖多酚含量更高,營養價值更佳,亦含有對人體皮膚有益的角鯊烯成分。
雖然橄欖油最初是國外引進的“舶來品”,但在記者看來,隴南已然形成的規模且標準的橄欖產業鏈,會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和享用到中國的這一“特產”。同時也正是由于橄欖油的物理制造工藝,使得其保鮮性短、儲存條件也相對嚴苛如避免日常照射等,繼而亦突顯出國產的橄欖油相對于進口橄欖油的“優勢”:保鮮更佳、保留的天然營養成分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