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水餃被稱為是“中國水餃大王”,在巔峰期,全國擁有近1千家門店,年入15億,凈利潤過億元, 而如今卻只剩270家門店,營收不到千萬,大部分門店還未達到營收平衡,仍處在虧損邊緣。
為何曾經的“水餃大王”,如今變成了這幅模樣,這背后跟大娘水餃創始人吳國強,老外二者之間密切相關。
01 東北窮小伙
吳國強出生在東北一個貧窮的小鄉村,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好,吳國強最愛吃水餃,但是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能夠吃到這個美味,吳國強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夠天天吃上水餃。
天資聰慧的吳國強,并不安分,富有冒險精神,1993年6月,吳國強把積攢了5年的積蓄拿出來開了一家水餃店,可惜天不遂人愿,這個水餃店開業后,生意并不好。堅持了一年,虧損過萬元,吳國強不得不關門閉店。
吳國強并沒有灰心,窮人家的孩子不信命只信勤奮努力,工作3年,有了一點積蓄后,吳國強決定卷土重來,而這次吳國強不打算自己做廚師,而是把東北老家做水餃手藝最好的大娘請到了常州。
1996年4月,有了大娘的廚藝,這家水餃店開業后,獲得了顧客的一致好評,很多顧客甚至專門打包購買回去給家里人品嘗。
吳國強看到這樣的情況后,干脆直接把店名改為了“大娘水餃”,當時的常州,流傳著“吃水餃就去大娘家”的美譽口碑。
依靠這一家水餃店,吳國強當年就賺了10萬元。生意過于火爆,吳國強不到3年時間,開出了5家門店,每年可以賺取近百萬元,這在2000年的時候,百萬元可是一筆巨款。
02 引狼入室
俗話說:“運氣來了,檔都擋不?。?rdquo;
雷軍說:“風口來了,豬都會飛!”
那幾年是屬于大娘水餃的風口快速發展期,每一家門店開業后,顧客都排起了長隊,到了2014年大娘水餃全國門店近千家,一年營收15億,凈利潤過億,全國門店員工2萬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水餃大王”。
在當時全國各地每個火車站旁邊,幾乎都有大娘水餃的身影,在商業街,購物中心更是常見。
大娘水餃獲得了這么巨大的成功,讓創始人吳國強心態徹底膨脹了!
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包括賺錢的欲望。
為了能夠賺到更多錢,吳國強想讓企業上市,便于一家歐洲投資機構CVC簽訂了對賭協議,這家歐洲機構正是搞垮了俏江南的那一家,如今被餐飲業內人士稱為:“霉運機構”。
當時的吳國強并不知道,這家外國人的投資機構臭名昭著,還以為找到了金主,殊不知卻在引狼入室。
2年后對賭協議失敗,吳國強無奈只能按照當初簽的協議把大娘水餃賣給了外國人,拱手相讓,吳國強失去了控制權,從此外國人控制了大娘水餃,最后吳國強被徹底踢出局。
跟俏江南張蘭的結局,萬分相似。
03 好吃是根本
這家歐洲人的CVC投資機構獲得了大娘水餃的控制權,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這家投資機構開始各種瞎操作。
水餃好不好吃,餡料里面的食材非常關鍵,一開始大娘水餃使用的是最新鮮的農家散養豬肉,蔬菜都是門店采購最新鮮農家蔬菜制作,保證了水餃的口感。
但是作為一家商業投資機構,作為一家外國人的公司,在中國肯定是賺錢是首要目的,于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把原來的新鮮豬肉換成了冷凍豬肉,把原來新鮮的基圍蝦,換成了冰凍的海鮮,把原來使用品牌的調味品,變成了低價的雜牌。
為了極致的追求利潤,甚至把原來20g一只的水餃,改為了17g, 一群歐洲人按照商業經濟的思維對大娘水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后的結果,門店利潤顯著提高,但是不到半年,門店顧客越來越少,消費者瘋狂吐槽其菜品口味,變味的大娘水餃,徹底失去了曾經的老顧客。
門店生意一落千丈,大量門店因業績虧損,被迫關店。
曾經門店破千家,年營收15億,沒想到卻引狼入室,拱手讓給外國人,如今消費者不買賬,曾經生意火爆的門店,如今變成了冷冷清清。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守住本心,不忘初心,企業才能夠經營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