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東城區計劃完成建設3至5所“未來學校”。依托“數據大腦”與七項示范工程的實施,沉淀“互聯網+”教與學新模式,對“未來學校”的學習空間、課程體系、學校組織管理進行系統性重構,打造學校、家庭與社會相融合的未來智慧教育新生態。
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先進技術進入課堂
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平板電腦的截屏、推送、計算、存儲、數形轉換等功能,每一次使用都充分發揮了技術的優勢,使收集信息更迅速、互動方式更靈活、信息呈現更清晰、學習方式更自主、課堂教學更有效,真正體現了形式為內容服務、技術為教學服務。“平板電腦是學生探索的工具,課堂互動的平臺,也是教師有力的助手。”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教學副校長韓玉娟說。
在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課堂上,平板電腦的應用,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當技術進入課堂,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手段的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會發生深刻變化。“技術只是手段,教師真正面臨的挑戰是教學內涵需要與時俱進,用技術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韓玉娟說,有了點陣筆、平板電腦,學生課堂學習數據可以及時反饋,教師需要思考如何根據學生掌握程度的不同,開展分層教學;開發了視頻微課,課堂變為學生先學教師后教,主題不再是知識講授,而聚焦學生提出的問題。
韓玉娟說:“技術可以提高效率,改變學習方式,但是技術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不能代替心與心的交流。未來,要在教學內涵上多鉆研,讓技術促進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的開展,讓真實的學習隨時進行。”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
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未來學校”
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工美附中”)的一間專業教室里,美術教師輕點屏幕上的按鈕,一幅名畫上的特殊色彩很快出現在了電子調色盤上。該校校長王澤旭說:“一切顏色、造型、聲音乃至動作都是數據,智慧教育的時代已經來了。”
觸控一體機在美術課堂教學應用
在東城區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進程中,工美附中承擔了信息技術與美術特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改項目。
在專業教室里,學生使用藝用解剖系統在大屏上觀察人體骨骼、肌肉的三維圖像;使用VR技術,學生可以“置身”于虛擬美術館,近距離研習畫作;通過動作捕捉系統,學生可以賦予動漫模型連續動作……王澤旭說:“傳統教學是以高密度的訓練完成對造型、色彩等美術基本素養的認知、觀察和能力的培養。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為美術教學開拓了更廣闊的視野,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學習途徑,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型變革。”
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課堂上,信息技術與美術特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未來學校。
王澤旭介紹,學校正在搭建人工智能——云管理平臺。這個教育生態云平臺集行政監督、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校互通為一體,實現了學校的數字化校園管理、智慧教學、智慧學習。
“在平臺上,學校的管理是獨立的,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是可以共建共享的。”王澤旭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平臺的“學情分析”功能,平臺將全面采集、錄入學生從入學開始的各項信息進行分析,形成雷達圖,結合學校“一生一策”的教學管理模式,對學生薄弱學科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教學。
王澤旭說:“未來已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知識和能力價值。我們將不斷努力,將信息化2.0行動計劃更好地融入學校工作中,打造新型‘未來學校’。”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搭建多模塊平臺
實現校園智慧化管理
為匹配東城教育質量提升與隊伍建設質量提升的雙提升計劃,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以下簡稱“171中學”)搭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教師全場景發展平臺和網絡化同步課堂。
據介紹,教師全場景發展平臺已實現本校區全部教師在系統中完成協同備課、校本科研、課案提交、活動培訓等功能,已沉淀近15000份知識,打造校本知識中心,實現知識的眾創共享,數據分析報告助力教師反思發展。該校教學主任李錚說:“教師全場景發展平臺的應用,不但沉淀積累學校的辦學歷程,記錄教師的成長軌跡,更重要的是實現學校教師的工作提效,全面提高學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工作和學習的能力。”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搭建網絡同步課堂管理中心
2019年,171中學還建設了網絡化同步課堂,滿足了教學與管理兩方面的需要。李錚介紹,網絡化同步課堂項目已實現學校70個教學班課堂教學,通過遠程后臺都可以實時觀看,其中最重要的是項目中的軟件支持部分,在這套軟件支持體系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教研組長、教學干部和校長,都可以來聽課,同時還可以在后臺進行教學評價,讓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迅速提升。李錚說:“以前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指導的,因為不可能實現幾個老師聽所有班的課,現在,這套系統在管理層面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支撐。”
如今,171中學多模塊的常態化教學保障平臺,實現了學校教務、辦公、資產、后勤、安全等部門的校園智慧化管理,為前沿教學護航、提質增效。這里選課、排課、評教評學、智能閱卷、資產管理、辦公自動化、門禁多模集群,實現了管理進一步統一,應用智能,分析精準,向智慧校園的深層建設邁進一步。
北京市第五十中學
打造未來學習空間
助力活力課程建設
“未來學習空間建設”是北京市第五十中學發展“智慧教育”的重要內容。
走進北京市第五十中學科技樓三層,樓層設計充滿了科技感。該樓層樓頂為黑色,而墻壁和地面均為灰色。當樓層的燈光關閉后,整個樓道的墻壁和地面變成了大型的投影屏幕。
學校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在未來的課程中,由學生們制作的視頻作品和三維動畫作品可以在這個樓層,以環抱式巨幕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目前,該樓層建設基礎工作已經完成,相關設備和課程會在未來兩年逐步完善。
在北京市第五十中學,最新技術融入到教學課堂中,為學生打造了未來學習空間。
此外,學校還建設了集合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于一體的創客實驗室。該實驗室并不固定為某一課程使用,只要師生有需要,隨時可以進入展開研究;在綠色能源車車間,學生可通過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跨學科知識融合,完成創意作品,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視覺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視覺作品拍攝需求進行布景……未來學習空間的打造,為學校活力課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未來學習空間建設同步,學校邀請優質教育企業到校展開多學科虛擬實驗室研討會。為此,學校進行了一個月的內測,物理、化學、生物所有教師一起研究虛擬實驗室在教學中的應用。學校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的老師已經在課堂上開始全面應用虛擬實驗室。”
觸控屏幕、虛擬實驗室等教學軟件已經是很多學校的標準配備。在智慧教育的建設中,學校還嘗試將一些最新的技術融入教學課堂之中。
比如,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錄制聽力練習是一個教學準備工作中的難點,因為學生每一節課的聽力練習不可能都請來專業的播音員進行錄制。而最新的神經文本技術,可以將任何一段文字內容完全擬真地進行朗讀,從而解決聽力語音錄制的問題。
此外,顯示增強版本的圖形計算器功能、現實增強版本的鋼琴教學應用等新技術也已經在學校的課堂上逐步開始應用。
學校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將陸續啟動現代教育治理工程和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未來課程建設工程。我相信,五十中會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智慧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