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情況,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月22日表示,從現在來看,它的來源就是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高福指出,一開始只是動物到人的傳播,再就是病毒在做適應突變,對宿主的適應突變。大家看過迪斯尼的《貓和老鼠》,病毒和人類的關系就像貓鼠游戲,在互相適應。到現在這個階段,確實出現了人傳人現象,而且已經出現一些社區傳播。(1月22日《中國新聞網》)
謝天謝地,終于找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這對于進一步預防、治療是天大的好消息。然而,“新型病毒來源明確”的后續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一批批科技專家、醫療專家還要為此辛勤工作,直到戰勝這個新型病毒。專家“時刻準備著”、“時刻忙碌著”,我們小百姓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觀。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一些陳舊的餐飲壞習慣何時才能丟棄?
其一,需要丟掉“舌尖任性”需求。我們什么都敢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吃過,還有什么不敢吃?盡管野生動物保護法一次次升級修改,愈來愈嚴厲,可是依然有“舌尖任性”的人為了“一飽口福”而去吃食野生動物。賓館飯店、銷售市場、市井百姓,與執法部門玩起了“躲貓貓”和“地道戰”。槍口之下,網兜之下,是一片哀鴻。野生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動物養殖”已經實現足可以滿足“舌尖誘惑”的情況下,為何就不能放過野生動物?在執法的時候,查處“捕獲野生動物的獵人”是不是也該查處“烹飪野生動物的廚師”?是不是也該查處“吃食野生動物的食客”?
其二,需要丟掉“萬筷齊發”習慣。我們的餐飲習慣,尤其是聚餐習慣,都是“萬筷齊發”,所有人的筷子都伸到一個盤里,伸到一個碗里。如果主人準備了“公共筷子”,一定會被認為“自命清高”。不使用“公共筷子”,看似熱情實際是陋習。這很容易導致交叉感染,是不衛生的習慣。目前,一些賓館飯店已經推出了 “黑白筷”,也就是有專門供夾菜用的“公共筷子”,這是不錯的變化。面對新型病毒,“公共筷子”的推廣步伐需要加快。
其三,需要丟掉“熱鬧聚餐”方式。我們在一起就餐的時候,都是滿桌子的飯菜,所有人都“一個鍋里摸勺子”,這樣的習慣之下,口水、病毒也就間接傳播了。這其實是一種餐飲隱患,比如共同進餐的時候有陌生人,誰知道誰有沒有傳染病?因此,推行“分餐制”是時候了,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需要。
為了打贏生命安全保衛戰,希望人們能夠放棄餐飲壞習慣。